400 011 5161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EC-STM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——固液/固气界面研究

EC-STM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——固液/固气界面研究

更新时间:2025-11-03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33

EC-STM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——固液/固气界面研究 

       传统的电化学测量(如循环伏安法)给出的是宏观、统计平均的信息。我们只知道“整个电极"上平均发生了多少电流,但不知道:表面原子结构在电位变化时如何重构?

吸附的分子或离子具体在哪个位点?

成核、生长、腐蚀等过程是从哪里开始、如何进行的?

·             原位技术,如EC-STM和Cat-TEM,就是为了“看见"这些微观过程,从而在原子/纳米尺度上建立结构-性能关系,为设计更好的催化剂、电池电极等提供理论基础。

·             EC-STM是STM技术应用于电化学环境的产物,是研究电极表面原子结构和过程的利器。

1.技术原理与关键组件

2.基本原理:与传统STM相同,基于量子隧穿效应。一个尖锐的金属针尖在样品3表面扫描,通过监测隧穿电流来反映表面的形貌和电子结构。

4.关键挑战:如何在导电的电解液环境中,隔离巨大的法拉第电流(来自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反应),使其不干扰微弱的隧穿电流。

5.核心解决方案

6.工作电极:待研究的样品。

对电极:构成电流回路。

参比电极:精确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。

STM针尖:作为独立的第四电极,其电位也需被精确控制(相对于参比电极),以消除针尖-溶液间的法拉第电流。

针尖绝缘:仅暴露的极小部分(通常用涂蜡、玻璃、电泳漆等方法),将针尖与电解液的法拉第接触面积降到低。

EC-STM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——固液/固气界面研究      Cat-TEM最初是为催化研究而发展,现在更广泛地称为液相电化学TEM。它通过在TEM内部创建一个微型的“电化学芯片",来实现对液相环境中纳米过程的观测。

技术原理与关键组件

1.基本原理:使用两个超薄的氮化硅(SiN)窗口(通常厚度<50 nm)构成一个微小的液体腔室(高度约100-500 nm)。将液体样品(电解液)密封在其中。

2.电化学集成:在芯片上预制工作电极对电极,并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引出导线。参比电极有时会被集成或省略。

3.成像:高能电子束穿透超薄的SiN窗口和薄液层,对腔室内的纳米结构(如沉积在工作电极上的催化剂颗粒)进行成像。

4.主要优势

高时空分辨率:分辨率可达1-2 nm可与UHV兼容,远高于光学显微镜。可以实时拍摄纳米过程的视频(毫秒到秒级)。

5.体相信息:不仅能看表面,还能看到液体内部的纳米颗粒气泡的形成、以及材料的体相结构变化(如相变、晶格条纹)。

6多模态表征:可与电子衍射EELSEDS 等技术联用,同时获得样品的晶体结构、化学组成和电子结构信息。

7.统计意义:视野内通常包含大量纳米颗粒,可以同时统计研究多个个体,结果更具代表性。

EC-STM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——固液/固气界面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