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 011 5161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RRDE旋转环盘电极的制备工艺及其对传质效率的提升机制

RRDE旋转环盘电极的制备工艺及其对传质效率的提升机制

更新时间:2025-07-15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18
  RRDE旋转环盘电极是电化学研究中的关键工具,广泛应用于氧还原反应(ORR)、析氢反应(HER)及中间产物检测等领域。其性能高度依赖于制备工艺,而工艺优化直接影响传质效率、电流分布及数据可靠性。本文从材料选择、结构设计及表面处理三方面探讨RRDE的制备工艺及其对传质效率的提升机制。
 
  ​一、材料选择:基底与修饰层的协同优化
 
  RRDE的核心部件包括盘电极和环电极,其材料需兼顾导电性、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。常用基底为玻碳(GC)或铂(Pt),其中玻碳因其低成本和高电导率成为主流选择。为进一步提升性能,常采用复合修饰层:
 
  1.​导电层:在玻碳表面溅射纳米金或铂颗粒,降低接触电阻,增强电子传输速率;
 
  2.​催化层:负载过渡金属氧化物(如MnO₂)或贵金属纳米颗粒(如Pt/C),优化反应动力学;
 
  ​3.保护层:通过原子层沉积(ALD)制备Al₂O₃或SiO₂薄膜,防止电解液腐蚀基底。
 
  材料选择需平衡导电性、催化活性与耐久性,例如Pt基材料虽活性高但成本昂贵,而MnO₂修饰的玻碳电极在碱性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性价比。
 
  ​二、结构设计:几何参数对传质效率的影响
 
  RRDE的传质效率直接受盘环间距、电极直径及旋转速率影响。关键结构优化包括:
 
  ​1.盘环间距控制:间距过小易导致电流干扰,过大则降低环对中间产物的捕获效率。研究表明,间距为0.5~1.0 mm时,传质效率与信号分辨率达到最佳平衡;
 
  ​2.流道结构优化:在电极背面设计微流道或蜂窝状凹槽,通过离心力增强电解液流动,减少扩散层厚度;
 
  ​3.三维多孔结构:采用激光刻蚀或电化学蚀刻在盘电极表面构建多孔阵列,增大比表面积,加速反应物传质。
 
  数值模拟(如COMSOL多物理场建模)可辅助优化几何参数,预测电解液流速与电流密度分布。
 
  ​三、表面处理:粗糙度与润湿性的调控
 
  表面特性显著影响电解液润湿性与反应物吸附行为:
 
  ​1.粗糙度控制:通过电化学抛光(Ra<0.1μm)或模板法构建微纳结构,降低传质边界层厚度;
 
  2.​超疏水/亲水修饰:在环电极表面修饰氟化聚合物(如PTFE)以排斥电解液,而盘电极采用亲水涂层(如TiO₂纳米管),促进电解液渗透;
 
  3.​动态自清洁效应:利用旋转产生的剪切力剥离表面气泡或沉积物,避免活性位点堵塞。
 
  实验表明,经亲水处理的盘电极可使传质效率提升30%以上,尤其在低转速(<500 rpm)条件下效果好。
 

 

  RRDE旋转环盘电极的制备工艺需多学科协同优化,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均需以传质效率为核心目标。未来发展方向包括:
 
  1.开发低成本、高耐久的复合材料基底;
 
  2.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流道结构一体化成型;
 
  3.引入原位表征技术(如电化学显微镜)实时监测传质过程。
 
  通过工艺创新,RRDE将在电催化机理研究和工业催化剂筛选中发挥更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