氢扩散测试核心步骤(以电化学渗透法为例)
第一阶段:样品准备
1. 样品设计与加工:
材质:从待测材料上取样。
形状:通常加工成薄片状,例如直径为 30-100 mm,厚度为 0.1-2 mm 的圆片。厚度(L)的精确测量至关重要,因为扩散时间与 L² 成正比。
表面处理:用砂纸逐级打磨(如从 400# 到 2000#),确保样品正反两个表面光滑平整且平行。进行抛光以获得镜面效果,减少表面缺陷对氢原子复合的影响。清洁:依次使用丙酮、酒精等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,去除油污和杂质,然后用冷风吹干。
2. 表面镀钯(Palladium Coating):
目的:防止测试过程中样品表面被氧化或腐蚀,同时作为催化层保证氢的氧化反应顺利进行。钯层能有效阻止杂质原子阻塞表面,并允许氢原子自由通过。
如果没有条件,镀镍也可以。
第二阶段:实验装置搭建
安装电解池:
使用一个双电解池装置,将样品薄片夹在两个电解池中间,像三明治一样,将样品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电化学腔室。
充氢侧(Cathodic Side):连接恒电位仪的工作电极(阴极)输出端。此侧通入含氢离子的溶液(如 0.1 M NaOH),通过阴极充氢反应(2H⁺ + 2e⁻ → H₂)使部分氢原子(H)进入样品内部。
氧化侧(Anodic Side):连接另一台恒电位仪的工作电极(阳极)输入端。此侧注入相同的电解液,并施加一个恒定的阳极电位,使从样品中扩散过来的氢原子立即被氧化成氢离子(H → H⁺ + e⁻),产生阳极电流。
检查密封性:
确保两个电解池之间密封良好,防止溶液泄漏和互相渗透。通常使用橡胶O型圈或垫片进行密封。在加入电解液后,先检查系统是否漏液。
第三阶段:测试与数据记录
持续测试,直到氧化侧的阳极电流达到一个稳定不变的最大值(稳态渗透电流 I∞)。这表示氢的输入速率和输出速率达到了平衡。
在充氢侧施加一个恒电流或恒电位,开始电化学充氢。例如,施加一个恒定的阴极电流密度(如 0.1 mA/cm²)。
充氢开始后,氢原子在充氢侧进入金属样品,并开始向氧化侧扩散。
一旦氢原子扩散到氧化侧,立即被氧化成H⁺,产生阳极电流。
数据记录:使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,连续监测并记录氧化侧的阳极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,即 渗透瞬态曲线(Permeation Transient Curve)。
第四阶段:数据处理